北京西安门大街卸妆 建筑风貌展素颜
便道上“卸”去停车桩,长期占道的私家车不见了,形成慢行优先的“静稳街区”;以红楼公共藏书楼为首的建筑群“卸”下灰浆,沿街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;速8酒店原有的13个小门店调整为以文化为主题的2个商业业态……昨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,实施“卸妆术”后的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全部完成,局部空间更加充分地展现什刹海的多元文化,昔日的皇城主干道如今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。
根治交通“顽疾” 形成“静稳街区”
西安门大街,东起府右街、西至西四南大街,全长800米,曾是连接皇城内外的重要通道。如今,它又成为展示核心区古都风貌的重要街道。然而,改造提升前,这里一直被“两头堵”的交通死结困扰。
今年四月,对西安门大街启动的“卸妆”改造中,首先就对准了交通堵点。改造中,西城区创新工作机制,落实《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》,率先以属地街道牵头,指挥部统筹协调,吹哨召集区城管委、交通支队、规自分局、商务局等24家单位共同研究解决问题。
“卸妆”改造中,通过定期调度和协同行动,对交通流量、非机动车秩序、停车资源和居民停车需求进行调查摸排,从停车位梳理、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及阻车设施优化三个方面,加强交通治理和设施优化,让西安门大街静下来。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西安门大街两侧便道上已重新梳理出183个挡车桩,香槟色的栏杆划分出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界限,针对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也已各就各位。杂乱无序的车辆被“卸”了下去,西安门大街已经形成慢行优先的“静稳街区”。
建筑风貌“卸妆” 确定83个点位
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,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历史痕迹。为了让每个时期的历史痕迹重现,此次提升也针对相应的建筑风貌实施“卸妆”。
“我们以真实性、完整性为原则,在对现状肌理实施最小化扰动的基础上,抓住红楼电影院、美廉美超市等重要节点,对沿街建筑立面按照保留、改善、整饰的类别实施‘微修缮、微改善、微更新’。”西安门大街改造的总设计师、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丁奇介绍,在实施建筑风貌“卸妆”的83个点位中,除了红楼公共藏书楼、西安门值班班房(清代)等4处保护修缮点位和2处更新点位之外,“微修缮、微改善、微更新”比例约占93%。
历史建筑露“原样” 成为开放博物馆
位于西四路口的红楼公共藏书楼,曾是北京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影院、第一家“无障碍影院”。“藏书楼原来的灰墙面是喷涂过的,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墙面肌理。”丁奇说,对藏书楼的提升,就是精细打磨,露出建筑本真风貌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打磨,400多平方米的墙面去掉了表面灰浆,露出了旧有的红砖墙。仔细观察,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等。
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经过“卸妆”改造也露出了曾经的券门。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笔,露出真容的斑驳砖拱券仿佛在诉说着沧桑变迁。
现在走在西安门大街上,就像走进一座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,沿街的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、民国时期、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。
文/本报记者 解丽 摄影/本报记者 魏彤
视频/本报记者 刘畅 宋昕泽
延伸
调整商业业态 研究准入标准
在把街区静下来、慢下来的同时,西安门大街的提升也没有忘记要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需求。
针对沿街八成以上门店为区属企业产,由区商务局、国资委牵头,召集相关区属企业,建立企业副总负责、专员驻点联络的工作机制,明确“关停一批、合并一批、调整一批、转型一批、保留提升一批”五个一批思路,将街区治理提升与功能业态提升有机结合。
速8酒店,原有13个小门店,环境杂乱不堪。此次提升,推动其向精品化转型,将13个小门店调整为以文化为主题的2个商业业态。“下一步,我们还要研究街区业态准入和退出标准,建立长效管控机制。” 区商务局四级调研员邵自军表示。
此外,西安门大街基础设施优化以“小改变、大影响”为原则,减少各类交通标示立柱24根,减杆率19.8%;增加7处绿地面积约406平米,提升街区活力等。文/本报记者 解丽
关键词: